English

丹柿百花小院

1999-02-04 来源:光明日报 ■舒 乙 我有话说

1949年12月9日,老舍先生应周恩来总理和众多知名文学家老朋友的邀请,由美国返回解放了的祖国,抵达天津。两天后,回到北京,开始了新的生活。他立即受到周总理的接见,并在1950年被任命为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,被选举为北京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。由于亲属尚未返京,他暂时住在北京饭店。

回到北京后,老舍先生创作的闸门一下子冲开了,真像高坝上开了闸的江水,奔腾而来,一泻万里。

他的又一个创作黄金时代开始了。

他所器重的、疼爱的、亲如手足的、走入绝境的受苦人,如今,全都翻了身,一个个全都成了堂堂正正的人,这使老舍先生乐得并不上嘴,打心眼里感到舒畅和兴奋。这翻天覆地的变化,在老舍先生身上产生了一种天生的直观的感受,而且是如此强烈,如此自然,以至用不着一般知识分子对原出身的背叛,就一下子全部体验得明了透澈。

道理很简单:因为他曾是穷人,他写了一辈子穷人。

老舍先生“成为写作最勤、产品最多、造诣最高的老作家之一”。

为了有一个安静的写作环境,老舍先生向周总理询问:可不可以自己买一所小房子。总理的回答是肯定的。老舍先生请他在美国的出版代理人寄回500美元版税,换成100匹布,在东城兹府大街丰盛胡同10号买下一所小三合院(现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)。经过修缮之后,老舍先生和刚由四川北碚返回北京的亲属于1950年4月一起搬了进来。

老舍先生在这所小房的院子里,养了不少花草,栽了两棵柿子树。腿病使老舍先生行走不便,也不能久坐。他总是写了几十个字,就到院中去看看,浇浇这棵花,搬搬那盆苗,然后回到屋中再写一点,如此循环,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巧妙地结合在一起,形成一种适合于他的工作的生活方式。

赶上狂风暴雨,就得全家总动员。几百盆菊花,要很快地抢进屋里去。第二天,天气好转,又得把它们运出来,非常劳累,十分紧张。

夏天,是昙花放蕊的时候,秋天,是菊花争艳和柿树结果的时候,老舍先生常约朋友们来赏花。朋友们在满树的丹柿之下,一边观赏着上百种姿色的菊花,一边品尝着北京传统食品,或许是烤肉,或许是不知道由什么地方变出来的什锦小吃。临走的时候,老舍先生一定要朋友们带上一些刚摘下来的柿子,或者分去一些花芽子。看见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,老舍先生心里特别喜欢。

不过,也有伤心的时候。下了一场大暴雨,邻家的墙倒了下来,菊秧被砸死一百多棵。老舍先生一连几天都心里难过。

所以,老舍先生说:“有喜有忧,有笑有泪,有花有实,有香有色,既须劳动,又长见识,这就是养花的乐趣。”

老舍先生的写作间兼卧室是北屋的西耳房。在这里,老舍先生一共创作了28部戏剧、2部小说和大量的曲艺作品以及散文、杂文、诗歌。他被誉为文艺界的劳动模范。在书桌的上方悬挂着一幅奖状,是由北京市市长彭真和副市长张友渔、吴晗共同签署颁发的,为奖励老舍先生创作了优秀话剧《龙须沟》而授予他“人民艺术家”光荣称号。老舍先生的另一个光荣称号是“语言大师”。他创作的三幕话剧《茶馆》,由于语言艺术的炉火纯青而被当作社会主义话剧艺术的代表作。《茶馆》后来成为第一出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国话剧,它的演出轰动了西欧、日本、香港、新加坡和加拿大,国内外观众对老舍语言一致给予了极高的评价。

在老舍先生的客厅里,既可以遇见国家领导人、著名作家、演员、画家,甚至外国的大主教,也可以遇见送煤的工人、送牛奶的青年、街道上的大嫂、警察、瓦匠、花匠、少先队员、中学生、大学生、教师、编辑、记者、卖画的、护士、拳师、战士……当这些朋友来访的时候,老舍先生给他们泡香片,请他们看花、看猫、赏画、看他收藏的名伶画扇,有时朗诵一段刚写的作品请他们提意见。欢乐的笑声常常充满了整个小院子。这是一个让人人都感到亲切和愉快的家。

老舍先生一直在这里住到1966年8月24日突然离开人世为止。18年之后,丹柿百花小院被政府确定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。一块白大理石放在院中,上刻着几个大字:“老舍故居”。各色各样的人,像老舍先生活着的时候一样,川流不息地来到这里,他们渴望了解老舍先生的一切。这里,又成了一个“有笑有泪”的地方。

[值班总编推荐]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

[值班总编推荐]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

[值班总编推荐]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...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